绵师情怀

电子科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华富校友事迹

时间:2017年09月15日 17:03  作者:李果  阅读:  

 

陈华富教授:专科生到“长江学者”的奋斗之路

  在今年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信息医学研究中心教授陈华富变得更加忙碌了。    

  “该做什么还是要做什么,因为头衔意味着责任和压力。我必须进一步为学院、为中心产生标志性成果和谋划大项目而努力。”陈华富说。    

  来到电子科大工作近20年,陈华富先后斩获了多个国家级奖项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头衔,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973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在脑功能活动、脑功能网络和多模态模式识别上取得了诸多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即便如此,他仍然认为自己离“科学家”这个称号距离不小,“科学家在大家印象中是神圣的、高尚的,我现在也不敢称自己为科学家,我只是一名人民教师和科研工作者。”    

加倍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突破口

  高中毕业后,陈华富进入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绵阳师范学院)数学专业1986级学习。而作为师范类的专科学生,毕业后当老师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年学业结束后,陈华富来到绵阳市三台县芦溪区四平初中,做了一名数学教师,一干就是四年。    

  “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但感觉自己知识匮乏,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太有限。”于是,继续深造的想法在那时便扎根于陈华富的心里。    

  陈华富把考研目标定在了成都科技大学(现已并入四川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运筹学、优化算法等领域的知识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考研压力很大。    

  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下,陈华富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最终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成为“当地学校的光荣”。    

  从专科到硕士,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很多,许多知识都是陈华富不曾接触过的,他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基础比周围的本科毕业生落后一大截。    

  “我只想着把课程学好,多阅读一些文献,开阔自己的知识面。”课余时间,只要没有别的事情,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图书馆,埋头看文献、读期刊,并在毕业时成为研究生期间应用数学专业发表论文最多的学生。    

  在老师眼里,这个“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和努力,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家庭条件和出身往往没法改变。你不是985或211高校的学生,就必须加倍努力,比别人做得好。科研领域的方向很多、角度不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只要努力,总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突破口。”     

毛遂自荐,在电子科大干出一番事业

  1995年底,正在求职的陈华富来到电子科大,叩开了应用数学学院(现数学科学学院)的大门。在学院老师翻阅了简历和相关材料后,陈华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成电的名气非常大,是我在高中时就非常向往的学校,只是当时自己的基础较弱,再加上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太好,很少有人能考入成电。”陈华富说,“所以有机会进入电子科技大学,我感到十分激动和满足。我决心要在这所知名大学里干出一番事业。”    

  在应用数学学院教书期间,陈华富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从本科、专科到成教、电大甚至中专,他的身影经常从早到晚出现在课堂上。    

  很快,原有的知识储备又不够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C语言、Pascal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陈华富买来一大堆专业书籍,在工作之余进行“攻关”。“农村来的吃得苦嘛。这些教学工作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己在计算机和数学方面的水平,也为我在新的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转折发生在1999年。当时,一位想报考尧德中教授研究生的学生在陈华富的宿舍住了一段时间。就这样,陈华富通过这个学生认识了未来的导师,也了解到生物医学工程这个崭新的方向。“有了不错的数学基础,再加上看到生物医学比较新,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认准了目标的陈华富又开始在工作之余“恶补”外语、计算机操作系统筹专业课,并如愿考上博士研究生,电子科大磁共振脑成像这一片空白正等着他和其他优秀人才来共同填补 。    

从无到有,为学校开辟磁共振脑成像研究

  从读博开始,陈华富在尧德中教授的指导下,专注于脑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磁共振脑成像”的模式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该研究主要是结合脑科学问题和信息技术,对神经精神疾病进行模式识别和预测,找到其影像学标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服务。    

  目前,包括癫痫、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在内的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高、漏诊率高、复发率高,但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断非常困难,还没有客观指标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基本是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医生的经验来判断。    

  “磁共振等神经影像技术为这些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是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并不明显,目前采用的脑结构图像仅能显示很少的疾病信息。这就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模态脑成像信息,来揭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变化特征。这也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陈华富说。    

  用“硕果累累”来形容陈华富的学术成果并不夸张。十多年来,他先后发表SCI论文110篇,其中SCI影响因子(IF)大于6的论文16篇,国际一区刊物论文23篇。包括在电子信息权威刊物IEEE Trans.Medical Imaging等发表论文3篇,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5篇,IEEE Trans. Autonomous Mental Development1篇, Medical Image Analysis1篇和Physical Review E1篇,脑成像权威刊物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篇,NeuroImage9篇, Human Brian Mapping4篇,Scientific Report3篇等,论文被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和PNAS等国际刊物SCI他引1500余次。    

  但成果颇丰背后的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陈华富坦言,“选择应用数学专业时,我根本没有想到今后从事的研究,可以说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磁共振’这个词。”    

  即便是学校当年拿下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又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磁共振脑成像方向所需的仪器和书籍仍然一无所有。而医学和生物领域恰恰必须依靠先进的设备进行检测,从而发现新的现象,揭示神经机制。    

  学院没有仪器设备的时候,陈华富和研究团队就主动接洽医院,利用对方的设备和临床资源进行合作研究。从帮助医院计算数据、介绍分析方法开始,陈华富和同事们奔赴全国各地十家医院,足迹遍布四川、重庆、江苏、湖南、福建等省市,与当地医院的医生和学生一起讨论、设计实验、写文章,以实现合作共赢。    

  大量的临床资源带来大量的样本,让陈华富在脑功能活动、脑功能网络和多模态模式识别上取得了诸多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先后获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谁掌握了临床资源,谁就能出高水平成果!这些数据不仅为我们探测新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脑成像数据分析方法领域,生命学院也挤进了国内的‘第一方阵’。”     

探索未知,每项研究对我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6年5月,陈华富在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期间突然阑尾发病,考虑到在北京手术不便,他立刻买机票飞回成都动手术。在出院第二天,陈华富就上班了,并完成了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申报材料的提交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项目后来被陈华富成功揽入怀中。    

  “他是一个很拼的人。”在段旭君的印象中,“不管周末还是晚上,我每次去实验室的时候都会遇到他,陈老师都快以实验室为家了。”段旭君是陈华富的学生,曾被评为学校首届“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现已留校任教。她说,陈老师在科研和学术方面的要求一直很高。    

  在陈华富的科研团队里,每周的组会是雷打不动的安排。在会上,所有博士生、硕士生都要介绍自己本周阅读的文献和了解到的最新学术动态,交流研究进展,并分享自己新的想法.陈华富会将每个人的工作进展记录到专门的文档中。从今年3月到现在,这个名为“脑成像实验室春季总结报告”的Word文档里已经有了138页的记录。    

  “做科研要有恒心,懂得坚持,一步一步形成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严格训练每一位学生怎样找数据、查文献、做实验。”陈华富说,除了培养优秀的学生和青年老师,让他们成长起来,成为该领域的青年才俊和杰出人才以外,自己的责任还在于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时,通过努力让团队的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让科学为社会服务。    

  去年成立的信息医学研究中心给陈华富的上述两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奥泰公司合作申请的高场磁共振成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使得脑与信息领域形成了具有电子科大特色的脑信息检测。    

  最近,陈华富和研究团队针对多模态脑成像数据,又提出了多模态多任务的特征选择方法,对老年痴呆症的正确识别率达94.3%,对轻度认知障碍的正确识别率达78.8%,比之前的识别率高出一大截。    

  在脑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开展研究,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探测脑加工模式,探测脑的奥秘,达到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的目标,而信息技术正是电子科大的优势所在。    

  “我们学校可以在脑与信息交叉领域产生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揭示脑认知加工和脑疾病的神经机制,为脑科学和临床研究服务;另一方面利用脑特殊的加工模式,为信息领域发展提供全新的概念和理论,可能给信息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性进步。”陈华富说。“我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大脑,更为客观地揭示脑疾病的影像学机理,最终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每一项研究对我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编辑:长霞  / 审核:林坤  / 发布者:一戈级    


上一条:安普斗校友简介
下一条:吴绪光校友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

中国·四川·绵阳市绵兴西路166号

Tel:86-816-2202071 PostCode:621000  网站管理

>